一颗璀灿的金融明珠——宁波钱业会馆来源:宁波市档案馆
一座庄严、古朴、悠静而又秀美的建筑,静静地伫立在姚江边上,漫步在青石板路上的战船街,雕梁画栋的砖石结构建筑,斑驳的灰色墙面,青砖红瓦的传统架构,感受到古意浓浓的文化气息。 这是一座现存中国金融业保存,最为完好的会馆建筑,也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钱庄业的历史文化遗迹,宁波市战船街10号钱业会馆,昔日宁波金融业聚会、交易的场所。 宁波钱庄业在全国率先创造的过账制度也在这里实施,1994年9月由人民银行宁波市分行办成“宁波钱币博物馆”,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。1989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2006年被评为“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。
钱业会馆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,总占地面积1664.3㎡,建筑总占地面积1164㎡,建筑总面积1521㎡。整座建筑青墙红顶,精致小巧、中西合璧、温馨雅致,充分代表了民国时期建筑的高超水平,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。由南至北收缩呈梯状形,沿中轴对称布置,前后分两大部分:前一部分依次由门厅、戏台、天井、两侧厢房、大厅、后厅、会客室等生活用房、小天井组成;后一部分由花园、凉亭、议事厅组成。前进廊舍环绕,中间为明堂、戏台,两侧厢房内各立有一块石碑,记述宁波钱庄业发展历史及会馆建造情况;后进濒临余姚江,建有议事厅,为钱业议事之用。厅前建有西式凉亭一座,庭园花草与前部分分隔,清静幽雅,私密性强,四周砌筑清水高墙,其独特的景观,典雅秀丽,四周景色尽收眼底。 钱业会馆内部架构及天井内立面为宁波地区传统的木结构形式,外立面山墙、山花、清水砌墙,屋脊为瓦条垒脊,屋顶为当时最流行的红色洋瓦。会馆建筑的起承转合处,又可见到很多精美的雕刻:有石雕、木雕、砖雕。这些雕刻形制精美、做工考究,细微之处恰到好处衬托了会馆建筑的高雅与精致。 就规模和投资来看,钱业会馆均冠于当时各地的同类会馆,会馆内部石刻碑记皆出于著名文人、书法家和石刻家之手。忻江明先生撰写的“宁波钱业会馆碑记”石碑,字迹较为清晰,保存得最为完好。“宁波钱业会馆建筑捐款碑记、宁波小同行永久会碑记”石碑,历经近百年的侵蚀沧桑,斑驳 明显,部分字迹剥蚀,模糊难辨,但碑身整体保存完好。这是宁波先贤留下的足迹履痕,碑记文献为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原始佐证,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现钱业会馆的历史文化价值与金融发展之根脉。 历史价值 1864年(清同治三年)钱业同业组织形式称钱业会商处,在江厦一带滨江庙设有公所,曾毁于兵火,1923年由钱庄业筹资重建,1926年竣工交付使用。会馆坐北朝南,门楼、前后二进楼房,包括戏台、亭阁等组成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。占地面积1521.5平方米,建筑面积约1150平方米。钱业会馆三块碑记述金融业发展概况及建馆始末。1923年(民国十二年)因原有公所“湫隘不足治事”乃购置建船厂跟(今战船街)“平津会”房屋及基地一方,兴建新会馆。 钱业会馆是当年宁波钱庄同业聚会和交易的场所,是宁波钱庄业辉煌的标志。钱庄始于清初,据《鄞县通志》记载,甬上金融向以钱庄为枢纽,其盛时,资金在六万元以上的大同行有36家,一万元以上的小同行有30余家,几百元以上的现兑庄有4000多家,其经营势力凌驾于上海(贷放达3000万元)。1931年(民国20年)全县钱庄业已发展到160家,资金总额计3866万元,而且,首创了不用现金支付的“过帐制”,即过帐码头,这是一种以信用作为基础,十分独特的结算制度。 宁波是近代东南沿海的重要金融中心,宁波在近代中国金融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在钱庄、银号、票号、近代银行业及证券、信托业等领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,占据重要历史地位。钱业创新给传统钱庄注入了近代金融的元素,促使了钱业由传统钱庄向近代金融的转变。 发展历史 钱业会商处于1862年(清同治元年)由钱庄业筹建,1864年(清同治三年)建成,称为钱业同业组织钱业会商公所,原址在江厦街滨江庙,后毁于兵火。为统一管理钱庄业,宁波很早就成立了钱业同业组织,1864年在重建时订立了《宁波钱业庄规》。 1923年,因公所“湫隘不足治事”,由衔源、敦余等大小钱庄共出资91910.36银元购置船厂跟今战船街“平津会”房屋及基地兴建新会馆,即现今“钱业会馆”,于1923年开工建设。 1926年,钱业会馆竣工。会馆建成后,宁波各大钱庄的钱市交易一分为二,现盐买卖和货币兑换仍在江厦滨江庙,同业拆借和利率行情则在新会馆办理。负责协调全市的钱业同行开展业务活动的地方,是当时宁波金融业聚会、议事、决策的场所。 上一篇: 紫禁城建成600年金银纪念币发行公告
下一篇: 古钱币的生产过程
|